网站访问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于无声处:《人民日报》“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观察
  发布时间:2011-05-31 15:55:43 打印 字号: | |
  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qingtingchenmodeshengyin/

  

  自4月底开始,一组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它的文风一改往昔,不再端着,而是变得轻松灵动如春风拂面。它提出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主张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坚持理性;还指出为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异质思维”和“沉没的声音”,这些看似陌生难懂的新词,却一下子纷纷击中了时局的软肋,说到了人们心里。评论中常见的复杂理论分析不再难懂,相持不下的争议也仿佛有了可以共同讨论的基础。实际上,这组评论,是近期该评论部推出的第三组系列评论。让我们来近距离观察这些不同以往的文章。

  1、以罕见方式深度解读“社会心态”,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4月21日到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版连发5篇文章审视当下的“社会心态”。这些文章涉及公平正义、维稳与维权、理性与非理性、弱势群体等社会焦点问题。文章提倡用“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提倡倾听“沉没的声音”。《北京青年报》社论评价它们“显示了不一般的理论勇气,为人们开拓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这组评论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网友纷纷留言表达看法,媒体也争相转载并主动回应。

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politics/detail_2011_05/27/6663100_0.shtml

  潘洪其:让“沉没的声音”自由言说

  只有全面落实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要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让他们的“沉没的声音”浮出水面,成为真正有力量、有尊严的自由言说,才能构建宽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公民言论生态,培育理性平和、成熟开放的社会心态。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本报评论部”的文章《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文章认为,在当今表达的“黄金时代”,仍有许多“沉没的声音”未被倾听,如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有些声音“说了白说”,意愿虽表达,但问题未解决。为政者尽可能多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特别是那些“沉没的声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大有好处。

  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的收官之作。这组系列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审视当下的社会心态,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追求理性从维护群众利益起步,等等。《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一文,同样显示了不一般的理论勇气,为人们开拓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声音中有“浮出水面的声音”,也有“沉没的声音”。在“浮出水面的声音”中,既有拥有话语权或各种资源优势的强势群体发出的声音,也有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关注、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而发出的声音,后一种声音尽管未必十分强劲,但既然已经浮出了水面,多少能够产生一些社会影响,或者引起政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相较之下,“沉没的声音”主要出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之口,鉴于它们总是被淹没、被忽视、被边缘化,因此更需要社会的倍加关注,需要政府以高度的诚意认真倾听。

  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未能浮出水面,而成为“沉没的声音”,首先与这些群体的表达渠道不畅,有时甚至受到严重阻碍有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表达诉求,包括具体的维权诉求,一般是直接向基层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或者向上级部门投诉举报、信访上访,这些大多是传统的表达渠道。然而在现实中,往往越是经由传统渠道的表达,越容易出现严重的阻隔,越容易受到公权机关的“习惯性压制”。要倾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必须依法保障他们的表达权,保障他们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合法表达诉求的权利,必须对侵犯公民表达权的行为严加追究。

  其次,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成为“沉没的声音”,也与这些群体在表达能力上的相对弱势有关,与他们因长期表达能力弱、表达效果差而导致的表达意愿低下有关。为政者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就需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当中,“激活”群众的表达意愿,主动“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三峡库区考察,临时停车与村民座谈,农妇熊德明向总理反映工资被拖欠的情况,由此促成一段“总理替农妇讨薪”的佳话,并引发一场遍及全国的“讨薪运动”。若非温总理主动“打捞”,熊德明们的声音还不知要在水下“沉没”多久。

  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言,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只有全面落实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要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畅通他们表达的渠道,让他们的“沉没的声音”浮出水面,成为真正有力量、有尊严的自由言说,才能构建宽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公民言论生态,培育理性平和、成熟开放的社会心态,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2、媒体转载洛阳纸贵,呼应文章应者如潮

  这五篇文章的收官之作《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引起了一轮媒体大讨论。《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论文章《让“沉没的声音”自由言说》做出回应,《中国青年报》也发表文章《警惕“沉没的声音”爆炸》,《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文章《利益表达渠道畅通才能听到“沉没的声音”》等。

链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28/6684230_0.shtml

  中国青年报:警惕“沉没的声音”爆炸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引起好评。文章寄语当今官场:“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

  网友盛大林在博客中称赞,文章有“人”味,为“民”言;接“地气”,达“天听”,让“人微言轻”的底层民众感到欣慰。“沉没的声音”如果得不到倾听和回应,就有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甚至演变成“爆炸的声音”。天涯网友“于是乎”认为,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过于忽略甚至压抑了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声音,冤情和怨恨情绪缺少宣泄的渠道。“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放大他们的声音,增强他们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心?”胡星斗教授曾经警告说,要警惕“强势集团欺压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滑向边缘群体,边缘群体中的绝望者可能沦为暴力群体”。

  这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文章“关注社会心态”的收官之作,此前4篇是《“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和《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天涯社区推出“天涯观察”指出:面对太多群体性事件,执政者该如何处置,确实考验其政治智慧。当百姓心死之际,就是惨剧发生之时,前车之鉴,血迹斑斑。若政府能够及时倾听到那些“沉没的声音”,同时,能切实解决网民所反映的问题,惨剧一定能避免。

  新浪微博网友坦言:要做到真心的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其实,说穿了,就是执政者一方面对自己有无信心,一方面是对自己管理下的黎民百姓有多少信任而已。网友“言朔”感叹:党报这次发声振聋发聩,真要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构建利益表达机制,比任何时候都要急迫。网友“平凡旅程2010”相信:要让“沉没的声音”被倾听,重要是“表达管道的铺设、通畅和制度化”,为此需切实加大“民意、公共理性在基层选举中的分量”。

  3、民众热议文章新意,社会热点更多品评

  在微博中搜索关键词“沉没的声音”,共有7113条微博。而在凤凰网转载的系列文章之二《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中,共有127824人参了评论。网友不仅关注此事,还用系列文章中的观点解读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网友“苦之果”说,“社会怎样才能多一点公平、公正?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让沉没的声音不再沉没。”

链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4/28/6029842_0.shtml?_from_ralatel

  人民日报: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 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4、外媒给予高度关注,解读文章含义所在

  香港《文汇报》文章说,官方媒体以罕见力度关注内地社会心态,以平实语言和诚恳态度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它还引用北京学者的话说,人民日报此举凸显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的社会心态问题,更显示出中央希望向基层执政者倡导一种疏导社会心态的观念。

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world/detail_2011_05/21/6540827_0.shtml

  文汇报:党报发四文谈社会心态 罕见力度引关注

  《人民日报》在一月内连续刊发四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文章,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点评。香港《文汇报》刊文引述专家解读称,这凸显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的社会心态问题,更显示中央希望向基层执政者倡导一种疏导社会心态的观念。

  香港《文汇报》文章说,官方媒体以罕见的力度关注内地社会心态发展,以平实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文章关注到,5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香港《文汇报》引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的话说,人民日报连发4篇“关注社会心态”的评论文章,凸显出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的社会心态问题,更显示出中央希望向基层执政者倡导一种疏导社会心态的观念。

  夏学銮指出,人民日报系列文章不是就心态讲心态,而是追溯根源,从诉求表达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纾解社会问题心态的方式。

  5、宁乡法院首倡心态建设,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2007年初,宁乡县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国政法系统提出“心态建设”,并积极推行实践, 设立了法院系统首家“法官心态建设办公室”和“法官关爱中心”,在包容组织的工作和力量的同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正、自我改造、自我修养、自我升华和自我超越。从2008年起,按照“司法形象与法官心态建设年”、“司法责任与法官心态建设年”、“司法和谐与心态建设年”、“司法良知与心态建设年”等主题逐年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法官们奋发进取、敬业奉献、快乐工作、愉快生活、珍爱生命、打造健康等积极阳光的心态,达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用健康的协调统一,以此促进法院和法官的司法形象的改变和提升。五年来,宁乡法院共审结刑事、民商事、行政纠纷等各类案件12772件,结案率98.35%,法定期限结案率100%。共受理执行案件11682件,执结11579件,执结标的12.6亿元,执结率99.88%,收、结案数连年创下历史新高,无一超审限案件,各项工作协调发展,还先后荣获7项国家级、12项省级、100余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宁乡法院的“心态建设”系列活动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长沙市委政法委和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等上级机关和领导的积极肯定和悉心关怀。新华社《半月谈》、《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法制网、 中国法院网等权威主流媒体均多次予以专题报道,进行充分推介。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于2010年10月作出在全市法院开展心态建设的决定,宁乡县委成立专门机构下发专文在全县推行心态建设,将其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 宁乡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马贤兴被评为2010年度湖南省十大法治人物,并且位列榜首。
责任编辑: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