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下午,院党组成员、政工室主任谢细珍、办公室主任王治带领我院部分青年前往电影院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周总理四个不眠之夜就此开始。
电影中的周总理是一个敢于担责的好总理,他刚进村就对百姓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受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的好总理。他不说高论,在这个困难时期,生存是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是人民的温饱问题,他引导、鼓舞大家说实话。他看见被饥饿的农民吃光树叶后留下的的秃秃树枝,他那辛酸沉痛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总理的目光最终落在害人的公共食堂制度上,他经过调查后下定决心,勇敢的向领袖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掉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制度。这是何等的英明,周总理此行的历史责任和意义昭然若揭。银幕上完美刻画了一个亲民爱民、敢于担当、敢于谏言的高大光辉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功勋史册上,让后人高山仰止。
在很多历史题材电影中,对于普通农民的塑造一直是个难题,此部电影却塑造出了光彩和亮点。这个革命老村的农民实际上在生存线上挣扎。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失望,没有失落,有的是相濡以沫的温暖,有的是对党和政府、对领袖对总理的信任、体谅和尊敬。他们的坚强、善良体现了当时农民最可贵的性格。电影中让人难忘的还有郭凤林书记与他父亲郭百岁的形象。郭凤林出场时是令人讨厌的,他为了不让总理担忧和为难,而隐瞒饥饿真相,他不惜于说谎话,不惜把包括父亲在内的一些人控制起来。电影通过对他心理领悟的层层揭示,让我们看到并相信这个村支书内心的真诚与善良;他那善意的欺骗是错误的,但出发点却是为了不给党中央添堵。而他的父亲郭百岁,则是一位与党与总理心贴心的老党员,他相信党,相信总理,相信首长要听真话。他对儿子的欺下瞒上非常愤怒,因而狠狠的打骂儿子,既请总理批评儿子,又怕总理真撤了儿子的职。电影中老区群众形象就如此鲜活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还例如在田间,一位妇女端来一碗清水给总理喝,总理本来也很渴,但他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他知道这水是农民挑了十几里山路才送来的。敬爱的总理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待人接物,当他知道有位老人为了给他做一碗面,竟然把自己棺材都卖了,他非常体贴老人的心情,便主动掏钱把寿材悄悄的买了回来,等他离开后却再送回去。吃饭时,敬爱的总理坚持和农民吃一样的野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开国总理对人民的大爱与奉献。
对比周总理,我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正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党事业立足的根基、成长的血脉、力量的源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
同时,在工作作风上,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应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解决“四风”问题,更好的为民服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盛世,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