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较少读书,因为一直比较浮躁、比较追求实用。而近一段时期以来,常有一种失意、消沉和迷茫笼罩在心头,提不起,却也放不下。在不经意间,捧起了一本《毛泽东传》,殊不知,这一读,却解开了自己的一个心结,面对发展、面对未来,都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淡定。
毛主席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青少年阶段,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中老年阶段;从上井冈山后红军高级将领提出关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到“深挖洞,广积粮”的思想;从对苏联亲切的称呼“苏联老大哥”转为称呼“苏修、苏帝”;毛主席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情况,采取应对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但他始终坚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新中国求发展的这个信念从未动摇。
这不禁让我想到庄子曾经说过的“外化而内不化”这句话,从字面解释,“外化而内不化”就是指外在的事物可以随变化而变化,但内心则要有所坚持,对自己的追求以及信念要在各种外界事物影响面前凝静不变。其实这就是变与不变的问题。面对变化,不管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们内心都应该有坚持自己的肩负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而不随波逐流的定力。
我们人民法院在贯彻落实司法为民时,不能失去司法的审判职能,去做一些越俎代庖、舍本逐末的事情,比如,某县法院在工作日期间,带领工作人员去农村插秧;不能失去法院裁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去主动挖案源、上门揽案件;不能失去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与当事人亲近,庭审过程随意化。而应该依法公正裁判和执行好各类案件,严格遵循司法的规律和特性,通过法庭庄重的仪式及规范的程序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的权威性。这其中变化的是司法为民所呈现出来的各类不同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理念。泛而言之,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类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的心态,今之人既顺应又坚持的通达与执着。